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古之学者,比物丑类,鼓无当于五声,五声弗得不和;水无当于五色,五色弗得不章;学无当于五官,五官弗得不治;师无当于五服,五服弗得不亲。君子曰:“大德不官,大道不器,大信不约,大时不齐。察于此四者,可以有志于学矣。”三王之祭川也,皆先河而后海,或源也,或委也,此之谓务本!
【先秦】乐正克《礼记·学记(十二)》
赏析
思想内容
《学记》全文仅 1229 个字,篇幅虽短却内涵丰富、深刻、精辟,是对中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归纳与总结。《学记》以《大学》作为政治基础,以《中庸》作为哲学基础,其内容涵盖了教育作用、教育目的、教育制度、教育内容、教学原则、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、教师问题等诸多方面。
一、教育目的与作用
《学记》延续了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,将教育视为实施政治、进行社会管理的最有效手段。所以《学记》开篇便以格言般优美的语言阐述了教育的目的与作用。《学记》开篇指出,自古以来,但凡有作为的统治者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,单靠发布政令、求贤纳士等方式是无法达成目标的。统治者若要使百姓遵守社会秩序,形成良好的风俗,从而实现天下大治,就必须开展社会教化,通过社会教育手段提升全体国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自觉。此外,人虽生来具有善性,但不接受教育,不努力学习,就无法明白事理,更不能遵守“王者”的法令。这就如同一块美玉,质地虽美,若不经精心雕琢,就难以成为美器。古代的帝王深知此理,他们在建设国家、统治人民的过程中,始终高度重视发展教育,并将其置于优先地位。
《学记》的作者通过托古改制的方式,以格言式的精妙语言阐明了教育在移风易俗和建国安邦中的作用,强调了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目的,从而将教育与个人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紧密相连,尤其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,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显著特色。
二、教育制度与内容
《学记》在强调教育作用、阐明教育目的的同时,规划了学校教育制度,并倡导建立严格的学校考核制度。
首先,《学记》的作者规划了教育体系。他提议在不同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立不同等级的学校,在中央设立国立大学和小学,形成纵横交错的教育网络。塾、庠、序、学分别设立在家、党、术、国。这一建议对中国古代教育体制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,汉代以后,逐渐形成了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并存的教育体制。其次,《学记》的作者提出了确定学年编制的设想。他主要谈到了大学的修业年限和时间安排。他将大学的教育分为“小成”和“大成”两个阶段。“小成”阶段学习年限为七年四级,“大成”阶段为二年一级。这是古代学校教育中关于年级制的最早设想。
《学记》提倡大学必须建立严格的成绩考核制度,平时的小考要经常进行,大规模的成绩考核要每隔一年进行一次,每次考核都要有明确的标准。大学每年招收新生入学,大规模的成绩考核每隔一年进行一次:第一年考察学生“离经辨志”,即给经书析句分段的能力和学习志趣;第三年考察其是否“敬业乐群”;第五年考察其是否能够做到“博习亲师”;第七年考察其“论学取友”的能力,符合标准的,称为“小成”;再过二年即第九年考察学生能否做到“知类通达,强立而不反”,即对知识能融会贯通,其思想和行为都能坚定不移,符合标准的就称为“大成”。
《学记》指出,天子委派的政府官员或天子本人不到夏季大祭结束,不要到学校视察和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,以便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按照自己的志趣从容学习。这种天子视学制度后来被继承下来,成为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优良传统。
由此可见,《学记》所倡导确立的成绩考核制度具有循序渐进、智德并重的特点,反映了中国古代教育重视品德和智慧的传统。
三、教育原则与方法
《学记》总结了先秦以来教育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,以指出问题为切入点,提出了教育、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应当采用的方法。
首先,《学记》指出了当时教育、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。所谓“呻其占毕”,就是教师只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,却不让学生独立思考;“多其讯言”,就是只繁琐地提问,一味地教训、灌输,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;“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”的意思是在教学过程中,教师只顾赶进度,抢时间,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;“使人不由其诚”的意思是教学只从教育者的愿望出发,而不考虑学生的内心需求;“教人不尽其材”是指教师不考虑学生在个性和才能上的差异,教学一刀切,没有因材施教。这几大弊端对教学工作危害极大,导致学生厌恶学习和怨恨教师,把学习视为痛苦之事,而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。这样虽然表面上学生每天都在学习,但在学业上却没有实质性的进步,即使勉强完成学业,也会很快遗忘。
为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,《学记》论述了“教之所由兴”和“教之所由废”的道理,提出了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,即“预时孙摩”四条重要的教学原则:一、“预”,即预防为主的原则。《学记》提倡“禁于未发”,即在学生的坏思想、坏毛病尚未形成时,就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。实践证明,改造旧的比塑造新的更为艰难,正如《学记》所说,“发然后禁,则扞格而不胜”,所以无论是文化知识的教学,还是道德品质的培养,都应坚持预防为主,塑造为主,改造为辅的原则。二、“时”,即“当其可”,是及时施教的原则。《学记》要求教学必须把握恰当的时机,及时施教。这具体包含两层含义:一是青少年要适时入学,在最佳的学习年龄入学读书,莫失良机;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施教的关键时机,激发学生的求知欲,当学生对知识有强烈渴望时,给予及时的启发。否则,错过学习的最佳年龄,错过形成某种心理品质的关键期,“勤苦而难成”。三、“孙”,即“不凌节而施”,即循序渐进的原则。《学记》强调“学不躐等”,其主要意思:一是必须考虑学生认识活动的顺序,即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教学内容,设计教学方法;二是遵循科学知识内部的逻辑系统进行教学,否则“杂施而不孙,则坏乱而不修”。四、“摩”,即“相观而善”的原则。《学记》强调师友之间的相互切磋,取长补短,在集体的研讨、争鸣、竞争中借助集体的力量共同进步。否则,如果一个人独自学习,脱离集体环境,拒绝学友的帮助而闭门造车,必然导致“孤陋而寡闻”的困境。但是,择友必须谨慎,如果与不良之人结交,不仅无法达到“相观而善”的目的,反而会违背师长的教诲,甚至荒废学业,正所谓“燕朋逆其师”“燕辟废其学”。
《学记》对中国教育史,乃至世界教育史的最大贡献还在于它首次提出了长善救失、臧息相辅的教学原则,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来倡导的启发诱导,即善喻的教学原则。
长善救失原则:《学记》指出在四个方面存在缺点或失误,要么贪多嚼不烂;要么知识面狭窄,片面专精;要么避重就轻;要么浅尝辄止,畏难退缩。这四种缺点是由于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不同造成的,即“心之莫同也”。作为教师,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,了解不同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,做到扬长避短,补偏救弊,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。
臧息相辅原则:《学记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处理好正课学习与业余爱好的关系,使正课学习有明确的方向,业余爱好丰富多样,并且让业余爱好有助于正课的学习。它指出业余爱好即“居学”可以辅助正课学习,因为如果课外不弹奏各种乐器,课内就不能熟练地学习琴瑟;课外不学习歌唱,不吟咏杂诗,课内就不能深刻地理解《诗经》;课外不练习洒扫应对进退这些杂事,课内就不能很好地学习礼仪。所以,在教学过程中,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堂学习与业余爱好的关系,使正课学习,即“藏”有明确的目标,学有所成(修);业余爱好,即“息”丰富多彩,饶有兴趣,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张弛有度、严肃活泼的愉快过程。
启发诱导,即善喻原则:《学记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,鼓励学生积极思考,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,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指导性原则。它指出,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诱导。引导学生但不要硬牵着他们走,这样才能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;对学生严格要求,但不要压抑其个性和需求,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学习虽有压力但容易达到目标,不至于“苦其难而不知其益”;引导学生开拓思路,但不要急于提供现成答案,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,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“和易以思”,就算是善喻了。这是《学记》对孔子启发诱导教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。
四、教学管理与教师
《学记》提出了学校管理的具体措施,首先特别重视大学的入学教育和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。《学记》将入学教育视为大学教育的开端,要求在开学当天,王子率领文武百官亲临学宫,参加典礼,用新鲜的蔬菜、水果等祭祀先圣先师,以表达尊师重道之意。开学典礼结束后,新生入学首先学习的内容是《诗经·小雅》中的《鹿鸣》《四牡》和《皇皇者华》三首君臣宴乐的诗。这是为了告知学生,大学教育是培养政府官员的,上了大学就等于踏上了仕途的第一步,就要思考如何成为一名忠于君王、勤政爱民的好官。入学教育结束后,开展日常教学工作。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训诫仪式。上课时,学生只有听到鼓声才能打开书箧取书,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待学业的严肃认真态度。教师上课前应准备好惩罚学生的教鞭(即“夏楚”),目的是严肃课堂纪律,使学生不敢因懈怠而荒废学业。
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,及时发现问题,进行正确引导,但不要过多地干涉,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,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,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和自学能力。年幼的学生要注意多听少问,遵循由浅入深的学习顺序,做到“学不躐等”。这是大学进行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规程和行为指南,明确具体,具有很强的可行性。
《学记》继承了先秦儒家,尤其是孔子和荀子重视教师问题的传统,认为教育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。有了优秀的教师,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能够得到修正,不科学的内容体系能够得到调整,不明确的教育目标能够得到明确。关于教师的作用以及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,《学记》均有论述。
《学记》赋予教师崇高的地位,用“善歌者使人继其声,善教者使人继其志”形象地说明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。由于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教师,社会的进步也离不开教师,所以《学记》提出了尊师的思想主张。
《学记》提出教师的主要职责是“长善救失”。教师的责任重大,全社会都应尊重教师:“三王四代唯其师”,这必然对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。教师应当具备“为长”“为君”的素质。
《学记》具体谈到教师应具备的素质,包括四个方面:一是具备很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觉悟,因为“师也者,所以学为君也”。二是拥有广博的知识。“记问之学,不足以为人师,必也其听语乎”,只依靠事先准备好的课,然后照本宣科,背诵现成的答案,是无法成为好教师的,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,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基础,并且精通自己所教授的专业知识,做到博大精深,能够随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,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。三是了解教育规律。知道“教之所由兴,又知教之所由废”的道理,“然后可以为人师也”;要能够灵活运用教育原则和方法,在教学过程中做到“博喻”,即善于启发教学。既了解所传授知识的重点、难点,又洞悉学生资质方面的差异,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,这是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。四是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,“其言也,约而达,微而臧,罕譬而喻”。意思是说,教师在讲解问题时,应当做到语言简洁明了而透彻、精微而妥当,举例不多但具有典型性,能够充分说明问题。
关于教师如何自我提升的问题,《学记》在世界教育史上首次提出“教学相长”的命题。“教学相长”的本意是指教师自身要不断向书本学习和向教育实践学习。由于这两种学习活动的相互促进,使得教师不断进步,因此,《学记》提倡教师一方面必须向书本学习,只有学习才能发现自己在知识积累上的缺陷和不足,从而不断进步,这是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;另一方面要在教学实践中学习,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自己还有无法给学生讲明白的问题,即“知困”,才能促使自己不断进取,不断提高业务水平。只有通过“学”的实践,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;只有通过“教”的实践,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匮乏。看到差距,才会力求上进;看到匮乏,才能鞭策自己,从而得出“教学相长”的结论。后来也将“教学相长”引申为师生相辅相成、相互促进、彼此激励的辩证统一关系。无论是本义,还是引申义,“教学相长”命题的提出都是《学记》对世界教育史的重大贡献。
《学记》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,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,既要拓展知识领域,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。《学记》重视启发式教学(“开而弗达则思”),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(“不陵节而教之谓孙”),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,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;重视因材施教;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程度、资质的优劣,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;主张由浅入深、从易到难、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,并且提出了一条积极的教育原则,即在学生不良行为尚未发生之前,引导他们向善;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相互学习、取长补短。
艺术特色
《学记》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、教学原则、教学方法的总结。它的语言多运用对比,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,得出简明的结论,虽然没有采用滔滔不绝的论辩方式,但其论辩性仍可察觉。例如“大学之法……然后可以为人师也”一段,开头通过对比说明问题,先正后反,最后一句总结,条理清晰,让人一目了然。
《学记》在论述中,多采用排比的方式提出问题、分析问题,然后得出结论,简洁鲜明,不拖泥带水。例如“虽有嘉肴……教学相长也”一段,先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,强调学与教的关系,最后归纳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、相辅相成的结论,思路清晰,文势流畅,层层递进,文气连贯,给人一气呵成之感。
创作背景
《学记》是《礼记》中的一篇,其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。据郭沫若考证,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。
顾树森支持郭沫若的说法,认为“《学记》是写作于战国后期而为乐正子一派儒者的作品,它是继承思孟一派的观点而从性善出发的,可能是孟轲弟子乐正克所作”。高时良也同意这种看法,认为《学记》是“战国时期的作品,具体时间在战国后期。它的作者当是乐正克,因为,第一,乐正克是孟轲的得意门生,受孟轲思想熏陶较深。第二,乐正氏亦师承曾参,'乐正子言吾闻诸曾子也’。第三,乐正本是学官,《礼记·王制》:'乐正崇四术,立四教。’学官后裔论教育,有其家学渊源”。
不过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,有人认为可能是荀子儒学派的作品,也有人认为《学记》作者是谁已难于查考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